游戏案例名称:地铁大体验
实录一:是地铁还是火车?
游戏开始,小茵和辰辰商量着说:“我们今天来造地铁吧!”说完,两人合力搬来了三张桌子,并且将三张桌子侧过来摆放,两张桌子的四条桌腿相对,中间的空当摆上两把小椅子,地铁车厢就成了。剩下一张桌子的桌腿与桌面相对,辰辰说:“这是驾驶室,是司机开车的地方。”就是这样的一辆地铁吸引了小客人来乘坐。辰辰就成为了地铁的司机,她从材料区找来了一个圆形的KT板作为方向盘。小茵有些吃力的进入车厢,对辰辰说:“我要去东方明珠。”第二位小客人航航也来乘坐了,只见他钻进了车厢,对辰辰说:“我要去新疆。”辰辰也没说什么,就开了起来。我问:“你们乘坐的是火车?还是地铁?”航航说:“我坐的是地铁。”辰辰和小茵异口同声说:“这是地铁。”
游戏结束后,我和孩子们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一种交通工具——地铁,有的小朋友说乘地铁去东方明珠,有的小朋友说要去新疆。
小茵说:“地铁去不了新疆的,新疆又不在上海,新疆很远的。”
航航说:“我就是想去新疆。”
可欣说:“对啊,地铁只能在上海的,我上次乘地铁去过迪士尼。”
辰辰说:“我和小茵造的就是地铁,不是火车。”
宇泽说:“我乘火车去过老家。”
于是我追问:“乘火车要去哪里乘呢?”
小茵说:“我也乘过火车,我是在火车站乘的。”
辰辰说:“哦,对了,我们的地铁是到火车站的。航航,你可以到火车站去成火车,然后就可以去新疆了。”
航航点点头,同意辰辰的提议。
孩子们清楚了火车和地铁两个不同的交通工具所到的地方是不同的,并且达成了一致,地铁是上海这座城市里的,而火车是可以去其他的城市,一些更远的地方。
实录二:地铁是怎样的呢?
第二天,地铁又开始运营了,这次小茵和辰辰依旧选择了“地铁”游戏主题,依旧采用了与之前一样的方式,用侧过来的桌子作为车厢,小客人们依旧是不那么方便的上车下车。于是,我让孩子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去乘坐地铁五号线,孩子们将自己的发现与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周一早晨来园的时间,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迫不及待地与小伙伴们分享,于是开始了一场关于地铁的话题。
小茵说:“我乘坐地铁的时候,看到座椅是两排长长的椅子,还是面对面的。”
宇泽说:“我看到有个颜色不太一样的座位。”
辰辰说:“那是给有需要的乘客坐的。”
我问:“哪些人是有需要的?”
辰辰说:“要让给爷爷奶奶,还有小朋友。”
轩轩说:“我还看到司机会在到站的时候出来,要出发前再上去。”
小茵说:“地铁上有两扇门,还有一个等待区呢!大家都等在黄线后面。”
一会儿的功夫,孩子们对地铁有了新的认识。
到了角色游戏的时间,小茵、辰辰和宇泽三个人在“地铁”里忙乎着,小茵搬来了6把小椅子,3把椅子并排分别摆放在两边。宇泽搬来了一把休息区套着椅套的小椅子,对着小茵说:“这是爱心座椅。”辰辰到建筑工地找到了一些木块,将木块放在地上排成一条线,原来是等待的线。
孩子们看着地铁车厢初步建成,脸上洋溢着笑容。地铁开始运营了。
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捕捉游戏中的新情景、新主题,创新行为作为观察视角
在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展现的是真实的自我,是生活经验的再现,于是在游戏中会生成各种游戏,会创造性地表现出各种行为。在观察中,我就捕捉幼儿在游戏中新的主题和创新的行为,通过对这些行为的观察记录,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游戏的发展水平,也让教师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如在一月份的角色游戏中,幼儿出现了新主题“地铁”,我就把“地铁”作为观察视点。通过重点、有目的地观察,使我更多地了解幼儿对地铁的了解程度,在游戏的过程中是否产生新的游戏情节,大家的交往能力如何,从而以游戏的行为来评估幼儿的发展水平,从而使教师能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促进幼儿的发展。
新情节的产生大多数是个别幼儿的经验,并不是全部幼儿的经验,只有让幼儿亲自去乘坐、去感受,才能一起大家的共鸣,大家的思维火花碰撞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经验。通过确立正确的观察视角,更直接地了解幼儿游戏中的问题,增强了观察的目的性,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