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贤材料、彰显贤文化
——基于“贤文化”的个别化实践研究专题小结
奉城幼儿园 中班组
2019、1
个别化学习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学期,我们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以幼儿园大专题《适宜材料、自主学习、有效观察》为方向开展中班组的专题研究,在材料的投放中,我们也依据要求着重进行了贤文化材料的研究与投放,力求达到“巧用贤材料、彰显贤文化”的目的。
初期,我们对什么是“贤文化”、哪些才算“贤材料”并不是特别清楚,感觉无从下手。通过查找各种资料,特别是学习了《敬奉贤人 见贤思齐》这本书,对“贤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慢慢才开始有一些了解,并尝试着从“贤文化”课程资源里筛选我们需要的“贤材料”内容。
一、理论学习
1、解读“贤文化”什么叫“贤文化”?
“敬奉贤人、见贤思齐”蕴涵深远、深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传承、演绎和发展中形成了最具风险特色的地域文化——“贤文化”。
2、梳理“贤文化”资源。我们将“贤文化”课程程资源分为五类:
第一类: 自然资源。如:碧海金沙申隆生态园、四季生态园区、国家森林公园等
第二类:农村资源。如:庄行梨园、光明桃园、都市菜园、现代农业园区等
第三类:文化资源。如:菜花节、风筝节、庄行大米节等;
第四类:旅游资源。如:草莓、鼎丰乳腐、神仙酒等
第五类:社会资源。古华公园、图书馆、文化馆、奉贤博物馆、上海之鱼等
二、“贤”材料的实践研讨
我们遵循“贤文化”背景下的 “活教育”的理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的层次性、挑战性等方面为标准进行研讨,并设计和制作了与“贤文化”相关的个别化材料,也进行了相对应的环境创设。
(一)“贤”环境的创设
中一班利用美丽的家乡风光“碧海金沙”为背景,投放了各种贝壳、海螺,创设了“好玩的贝壳”这一特色游戏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幼儿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或方式进行游戏。有些幼儿喜欢观察不同大小、形状的贝壳,将它们分分类、排排队;有些幼儿喜欢用贝壳搭建出各种造型,或是利用各种辅助材料装饰各种贝壳,装饰好的作品可以放在展览区内,让小朋友们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中二班则参照热闹的乡村节庆“风筝节”这一文化资源,让幼儿从中了解风筝的由来,不同形状、材质的风筝,并尝试着自己设计、制作风筝。
中三班将土布作为“贤材料”,借助各种花色的土布和大襟拼接衫衣服、围裙、土布鞋等服饰来创设出一个具有农村特色的游戏环境。幼儿在剪剪贴贴中,尽情参与、探索、创作,不仅加深对土布制作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中四班是把我们奉贤纸艺中的“撕贴画”作为她们的一个特色游戏,孩子通过这种撕、贴、组合等游戏方式进行学习,能学到的不仅仅是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技能学习提升了审美的境界。
(二)“贤”材料的设计投放
由于各班凸显的“贤”点不同,所以我们投放的“贤”材料既有共性的地方也有个性的体现。像语言区里的“学说贤话”、表演区的“上海童谣”等我们每个班都有,都能寻找到“贤”的痕迹。
我们奉贤方言是世界上元音最多的语言,被誉为元音界的“世界之最”但是随着外地人口的大量涌入,普通话的日渐推广,很多人已经不说奉贤话了。孩子们大多能听懂但却不会说奉贤话,奉贤方言正在逐渐流失。虽然哈孩子们不会说奉贤方言,但是在班级里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听听学学奉贤方言的区域,让他们在充满奉贤方言的环境中,感受奉贤方言的美。我们将童谣贴图、童谣绘画作品等展示在此区域中,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自由使用方言交流,在这个区域幼儿可以念童谣、演童谣、编童谣、玩童谣游戏,从而有助于形成浓厚的方言学习氛围。而电子设备、录音笔的加入,也让方言游戏更加丰富多彩。
至于每个班的特色区,那就需要老师提供相应的材料,帮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产生对乡土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中三班的土布贴画,这是民间美术艺术的一种形式,就是用各种土布通过剪贴而制成画。幼儿布贴画属于幼儿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通常可见的绘画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幼儿必须将自己想象中的画面用裁剪、拼接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画笔涂描。由于布是具有一定的厚度的,在制作时还可以进行变形,因此制作出来的布贴画会有立体效果。相比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而言,布贴画教学对于幼儿来说具有更高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结合着贤文化,将土布贴画投入在个别化材料中,并且在材料的选择上给与孩子们更大的空间。在投放的初期我们可以多投放一些剪好的布块:圆形、三角形、方形大小不一,便于不会使用剪刀的幼儿也参与到土布贴画中来,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对于布贴画没有认识的幼儿在图像的拼接中渐渐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除了提供不同花色形状的土布,教师也可以多提供一些辅助材料,供幼儿选择使用。比如:彩泥、纽扣、扭扭棒、毛线等材料,多样的材料不仅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想象,同时也能使幼儿的作品丰满、立体。
中四班的撕纸区,“撕纸”是孩子们喜欢并乐意参与的一项手工活动,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我们奉贤在蓬勃开展的“民间艺术”抢救工程中,已将濒临灭绝的中国民间手撕画打造成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品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深受大家的喜爱。“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精细,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我们通过“贤文化区角”中的撕纸活动让幼儿体验放飞双手的快乐情感,在此基础上同时可以培养幼儿的美感,激发幼儿去创造美、表现美,并陶冶幼儿的情操,使之从中受到教育;可以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发展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使幼儿的小肌肉群可以得以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细心、专心、耐心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中班上半学期的幼儿年龄小,手的协调性、灵活性相对较差,刚开始的几次活动,教师先将纸裁成长条,让幼儿练习将长条纸撕成一小块一小块,接着再将一小张纸撕成一条一条,沿着轮廓线撕等进行装饰。因为有部分幼儿有的根本还不会撕,他们撕纸的方法准确的说是“拉”,如果拉的话,纸是很难断开,所以老师必须先教他们怎样把纸撕开。教师预设了《彩色的小路》、《大苹果》、《甜甜的桔子》、《香香的梨》,目标由简单到复杂,由将一条纸撕成小块贴于指定的地方,到将撕成的小纸块沿轮廓线有序的粘贴,不贴出轮廓线,并撕细小的黑纸片表现梨子身上的斑点。接着以后的活动内容和目标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组织,活动开展起来就比较顺利。
(三)“贤”材料与主题内容的有机结合
我们还尝试着将贤材料与主题活动尝试着进行有机融合,如“奉贤特产大搜索”、“奉贤美食翻翻乐”、“游奉贤旅行棋”等材料,就是跟我们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在秋天里”等进行了结合。
中四班也将撕纸活动放到中班主题中,作为主题活动的一部分,融合于科学、语言、社会、艺术中。例如:在主题活动《身体的秘密》中,就是融合社会、科学、艺术一体的活动。首先,初步认识自己的五官,说出五官的名称,了解五官的位置和简单的保护方法,知道五官的重要性。接着,将五官贴于纸盘上,成为一个纸盘娃娃。幼儿通过自己双手制作作品,老师再将幼儿作品装饰布置在活动室内,既成为一个主题墙饰的亮丽风景线,幼儿又获得了活动乐趣和成功感、自豪感。
三、后续研究
当然,现在呈现的都只是我们摸索阶段的一些成果,还很不成熟,如何让“贤文化”真正融入到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中去,是我们之后的研究方向。真正理解“贤文化”的内涵,明确“贤文化”的展现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到我们在接下来能继续将“贤文化”落实到工作中,激发幼儿热爱“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