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题小结——支持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策略研究(小班)
发布日期:2019-05-27 15:49:13   作者:奉城幼儿园   

支持小班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策略研究

——小医院游戏案例为例

奉城幼儿园 朱英

2019.1

小班孩子进入幼儿园小社会,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的一种游戏。本学期中针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支持幼儿行为进行了专题的研究,罗列了一些教师支持幼儿行为方面的相关策略,现以开设“小医院”的案例进行阐述。

一、 游戏前——关注兴趣需要,创设贴近生活的角色游戏环境

(一) 追随幼儿经验,开设小医院的角色区域

随着小班孩子玩“娃娃家”的游戏进入到一个阶段之后,幼儿中会产生新的游戏主题。尤其是进入10月份之后,气候的转变使得小班的孩子或多或少会生病,需要到医院就医。往往孩子在游戏中会出现看病的游戏情节,他们需要有一个场所来进行游戏。看到这样的需求之后,教师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医院”的场所,和孩子一起讨论来创设初期的小医院的环境,在材料提供方面可以提供听诊器、体温计、针筒、挂水架、医生服饰等。当幼儿在游戏中的情节不断丰富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一起收集制作相应的医疗器械,例如:棉签、胶带、药瓶、药盒、扎带、验血的针管等等。

(二)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游戏经验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生活经验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经验。他们会把这些体验反映在角色游戏中。所以在交流分享中需要教师鼓励孩子把幼儿个体的经验挖掘出来,引起大家的共鸣,一起推进幼儿的游戏经验。例如在交流为病人量体温的时候,小医生应该怎样为病人量体温。有的幼儿说:“要把体温计放进宝宝的嘴巴里。”有的幼儿说:“要把体温计放进胳肢窝里,爸爸妈妈要拿好体温计。”还有的孩子说:“我看到很小的孩子量体温的时候需要把体温计插进屁股里。”“老师,我上次去量体温的时候,医生测了我的耳朵。”“原来,测量体温可以看病人的大小来测。”“是不是,看病都需要测量体温?”有的幼儿说:“看发烧要测体温的,看牙齿疼就不需要了。”“看感冒的时候也要测体温。”大家就这体温计运用的应用展开了经验的分享,也让孩子的无意的就医经验变成了有意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角色游戏中。

二、游戏中——关注游戏过程,支持鼓励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表现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产生各种行为,那么作为教师需要在幼儿的游戏中观察些什么?

(一) 明确观察角度

1、 幼儿的角色行为

小班幼儿在小医院的游戏中会发生角色行为,所以我们要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其中包括了幼儿与“医院”游戏材料的互动情况、使用药品的情况、打针的过程、细节行为的表现。例如小医生对几种常见的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听诊器是否放在自己耳朵上,用听筒去听病人的胸的部位。在为病人打针的时候,动作是否从粗到精细,例如有没有擦棉花球消毒,有没有贴上胶贴,是否有推针筒的动作。、

2、幼儿的角色意识

   由于小班的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专注性比较短,容易被外在的事物所影响,由此他们的角色意识并不能维持很长的时候。因此,在观察幼儿游戏的时候可以观察幼儿的医生意识是否持久,在旁看病的病人是不是被好玩的医疗器械而转变自己的角色去操作摆弄游戏玩具。在游戏中往往会出现医生、护士的角色,那么作为老师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另一方面也不可强加给幼儿角色扮演的角色分工,把游戏的权利归还给孩子,孩子才是游戏的主体,我们作为教师只不过是孩子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解读分析孩子在游戏中产生相应的游戏的背后原因,以此为孩子提供心理补偿的机会。

2、 幼儿的交往行为

    在游戏中观察孩子的交往行为的互动性。看孩子是否从单独玩到几个人一起玩的过程。例如有的幼儿扮演“小医生”时,只是对医疗器械的操作摆弄有兴趣,遇到小病人来看病并不理睬,只顾自己一个人单独地摆弄游戏玩具,孩子的交往就比较单一,并没有和其他幼儿产生社会性的互动行为。而有的孩子在做小医生的时候会和每一个来看病的幼儿打招呼,会问得了什么病,要怎么治疗,而在游戏中会根据小病人的情况分别给出不同的方法来医治。有时会在忙不过来的时候邀请旁边的幼儿也来做小医生

3、 幼儿的交流对话

游戏中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谈话是否有关医生诊断病人的相关话语。“你哪里不舒服?”“我的头有些疼。”“你什么时候头疼的?”等等,围绕一个就医的对话情节展开。孩子的交流话语是否有相关的句型体现。例如“我的头有的疼,是不是感冒了?”“你的体温是38.5度,你发烧了,所以你要挂盐水了。”孩子的表达句式逐渐有简单的句式过渡到复杂的多句表达。

三、 游戏后———关注分享体验,重视幼儿在角色游戏后的分享

1、 交流分享方式的直观性(交流分享要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幼儿玩过一种角色游戏之后,一定积累了许多谈话的题材。他们在游戏中都有自己的玩法,

在游戏后介绍自己的经验,给其他幼儿提供了分享和学习别人经验的机会。此时小班孩子的教师可以用鼓励自由发言和提问的方式帮助他们回忆、描述游戏的过程。游戏结束后,我们放起指定音乐,唱起“下班歌”,愉快结束游戏。教师通过提问“今天你在哪里上班”“游戏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评价幼儿的角色意识;借助播放游戏中观察抓拍的的照片或视频,提问“你们碰到了什么问题,你们用什么办法解决的”“大家帮忙想想可以怎么办”等来评价游戏材料的使用以及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自主性,让孩子们自由讨论讲述再到个别讲述,这样一来,幼儿的经验丰富了,交往能力也得到了较好发展。

2、 交流分享形式的多样化 (个别、小组、集体)

在进行交流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例如可以在游戏中直接参与的个体式的方式,让孩子与老师的互动中了促进孩子的个体经验。也可以在幼儿小组游戏中通过提问介入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了解游戏中的规则。同样集体的方式可以让全体幼儿了解该游戏的一些共有的生活经验,在与一起的交流中产生不同的经验,教师提升孩子中有价值的经验,推动游戏的发展。

3、 交流分享过程的动态化(体现在交流分享的循序渐进)

    每当一个游戏结束的时候,可以根据有交流价值的游戏情况进行交流。例如在孩子出现了一种新的游戏情节“验血”,每次结束后围绕今天游戏中幼儿怎样为病人验血的情节进行谈话“什么时候会要验血?”“验血的时候用到哪些工具?”“验血的结果怎样看?”“验血好后要提醒病人注意些什么?”一次一次的交流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谈话,总结相关经验。

总之,《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角色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这样的舞台,当然老师在角色游戏中给幼儿营造环境、提供机会、选择策略、引导鼓励、评价梳理等等提炼性的支持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感受快乐,在玩中学、在玩中交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幼儿真正成为角色游戏的主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地址:上海市奉贤区南奉公路9325弄118号    电话:021-57522109    

版权所有:奉城幼儿园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4267 号